< 返回最新动态

相关扶持政策

围绕形成以科教创新为特色、服务经济为核心的新型产业体系,坚持“两个优先、两个提升、一个保持”的产业发展方针,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的战略性调整。优先发展以现代设计、科技金融为主导的知识型现代服务业,实现年均增长20%左右;优先发展以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年均增长20%左右;提升发展商旅文体服务业,实现年均增长10%左右;提升转型都市型工业,实现年均增长10%左右;保持房地产业稳定健康发展,实现年均增长8%左右。

 

一、优先发展以现代设计、科技金融为主导的知识型现代服务业

现代设计业。现代设计业是区域内有发展基础、能实现快速增长的优势产业。依托国家火炬计划环同济研发设计服务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形成以现代设计为标志的“大设计集群”,以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景观设计、市政工程设计、通信工程设计、汽车研发设计等为核心,拉长和延伸大设计产业链,在拓展产业空间和提升国际化程度上实现新突破,全力打造上海“设计之都”的核心功能区。依托国家设计和贸易促进中心,发展纺织产品研发设计、服装设计和时尚创意,打造研发、设计、营销、展示、品牌创建的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

科技金融服务业。发展科技金融服务业,以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科技金融功能区”为抓手,结合滨江发展带等重点功能区的开发建设,加快优化商务环境,大力引进知名金融机构和专注于早中期的国内外风险投资机构。发挥各个科技园区载体作用,集聚和培育服务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资产评估、典当、融资租赁、小额贷款公司等类金融机构。依托联合国南南技术产权交易所、南南全球环境能源交易所等平台,不断引导国内外高端要素市场向杨浦集聚。

教育服务业。依托高校品牌,重点发展企业高端人才培训和职业认证培训;以中国(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功能完善为重点,发展大学生创业就业培训,为适应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提升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大力推动“学习广场”整体品牌建设,做实上海教育服务园区的平台功能,以教育培训为核心延伸拓展教育中介服务、教育信息咨询、教育软件开发、教育服务国际贸易等为教育提供支持与配套的产业。做大做强数字出版产业,推进数字出版与互联网、3G的融合,逐步形成包括内容、出版、发行、终端等环节在内的完整的数字出版产业链。

专业服务业。发展专业服务业,有效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推进技术、人才、创业资本、信息等要素的集聚共享。面向科技创新,大力引进各类研发服务中介机构,加快发展咨询服务、信用服务、会计税务服务、法律与仲裁服务、知识产权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科技评估咨询服务、技术产权交易服务等专业服务业。

 

二、优先发展以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做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提升区域信息产业的竞争力。重点发展以数字内容服务为核心,以互联网应用为重点,以软件及系统服务为依托的信息服务业。支持软件产品的服务化转型,显著提升软件业的自主化、产业化水平。以“三网融合”为基础,引领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应用,提升信息传输服务业水平。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新型业态,重点支持新兴媒体、数字化增值服务等,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打造创智天地、复旦软件园等信息服务业产业基地品牌,加强企业集聚能力。

电子信息业。发挥信息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加快培育和引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骨干企业,扶持一批示范性项目与核心企业,建立若干行业技术支撑服务体系,加速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充分发挥微电子、医疗电子等电子行业龙头企业的作用,加快集聚和培育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电子信息企业。

云计算、智能电网、物联网、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区域内高校、科研院所、国际知名科技企业的学科优势和行业优势,发挥上海市云计算创新基地的作用,推动智能电网、物联网、节能环保等产业领域内的核心技术研发和应用。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先进技术和服务管理模式,推动产业集聚,着力培育、引进和集聚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内的科技领军企业。综合运用政策扶持、建立开放式产业联盟、建设试验应用示范基地等方法,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提升转型都市型工业

支持烟草品牌建设、技术改造和行业技术链、产业链进一步延伸。重点发展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数控机床、输配电及控制设备、智能精密仪器仪表制造、光学仪器制造等先进设备制造业,努力实现关键技术、重要产品研制和产业化的新突破,积极支持高端产品的研发设计和推广。发挥现代纺织、钟表等行业的传统品牌、技术和人才资源优势,推动产业向高端化和时尚化方向发展。

 

四、提升发展商旅文体服务业

商贸服务业。提升商贸服务业能级,积极拓展商业发展空间,提高商业资源利用率,着力完善商务楼宇及功能区商业配套,促进商业、商务融合发展。进一步发挥五角场商圈的核心凝聚力,促进五角场商圈与周边餐饮、休闲、商务等特色街区双向互动、功能互补;依托地铁站点经济和商业地块开发,优化提升控江路区级商业中心的服务功能;推进社区购物中心、标准化菜场等建设,积极完善社区商业;优化发展大学校区、园区等特色商业,不断完善区域立体商业体系。重点推进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积极拓展汽车交易、钢材交易和国际水产中心等市场,推动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的快速发展。

旅游业。依托杨浦“三个百年”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打造精品旅游景点和线路,培育旅游节庆品牌,逐步形成具有杨浦特色的旅游圈。加快推动旅游集散中心和高星级宾馆建设,鼓励区内酒店发展品牌连锁或与区外大型酒店集团联盟,大力扶持旅游企业,积极发展旅游电子商务、旅游金融和旅游保险,完善区域旅游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坚持商旅文体卫相结合的大旅游发展理念,努力把杨浦区打造成都市旅游休闲区。

体育产业。着力支持上海体育学院科技园建设发展,培育体质监测与健康管理、健身管理与培训、赛事策划与运营、体育表演等相关体育产业,扩大极限运动锦标赛等引进赛事的商业效应,提升体育服务业。发展健身休闲业、体育用品业与中介业,引导和鼓励市民体育消费。

 

五、保持房地产业稳定健康发展

继续优化房地产结构,提高新建项目中商办楼宇的比重。在重点功能区,要做好规划引导,集中打造一批具有代表性、引领主导产业发展的甲级写字楼。要加快商办楼宇周边环境配套建设,提高商办楼宇的资源利用率和综合品质。坚持保障性住房与商品房并重,促进住宅建设健康发展,加快生态宜居、绿色环保的人文社区建设,不断优化公共空间。住宅与商办房产保持合理比重,预计“十二五”期间,将新增商办楼宇面积300万平方米左右,各类保障性住房新增供应2万套。

 

六、营造有利于产业转型发展的环境

加大科技创新财力投入。“十二五”期末,地方财政科技经费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达到7%。新增设立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发展基金,专项用于建设产学研体系、公共服务平台、重大创新项目、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创新政府投入方式,注重采用贴息、担保、风险补助、股权投入、委托专业机构管理等方式,放大政府科技投入对社会研发投入的杠杆效应。

不断优化政策体系。进一步细化落实国家、上海市科技发展配套政策,逐步形成针对重点发展产业、中小科技企业、创新创业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等的政策体系,结合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的建设,先行先试。设立区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研究谋划区产业发展方向,宣传区产业品牌,促进企业合作,优化产业环境。要通过创新开发机制,综合利用土地、环保等相关政策促进工业企业转型发展。完善与城市规划、旧区改造、土地出让、扩大就业等相衔接的产业项目评估流程,建立健全产业政策后评估机制。

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创新招商引资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方法,继续完善与功能定位、产业导向相结合的运作模式,有效利用中介机构推动招商引资,着力招大引强选优,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地区总部、投资公司和研发机构等落户杨浦。进一步提高安商、助商的水平,做好面向进驻企业的全方位服务,为企业提供优惠扶持政策,着力解决企业在经营场地、人才引进、投融资等方面的困难。鼓励建立产业协会、商会等行业自律组织,协同促进区域企业信息共享、项目共建、合作共赢。

 

信息来源:http://www.shdrc.gov.cn/gk/zcjd/sewggzl%20/gxgg/ypg/20501.htm

< 返回最新动态